有时我也善意地问他们,体验过孩子学习的滋味吗?多数家长表示,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,与他们无关。我就觉得作为家长还是没能体会到孩子学习的滋味。当然,我不是说要让家长都能懂得孩子所学的文化课知识,而是说要家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孩子真实的内心情感,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孩子,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,甚至是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。

来看一位母亲是怎样做的。十几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聚集在一架锃亮的钢琴周围;那位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。坐立不安的孩子们等待着演出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。她也很紧张,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表现出色。但是这不是她极度不安的惟一原因:今天,也是她自己的初次演出。

有一天她看到一则广告:“二手钢琴,适用于初学者,100美元。”她觉得她的几个女儿正好到了学音乐课的年龄,她把孩子们塞上运货车,一起去看货。

看来100美元确实买不到像样的钢琴:这架钢琴一条腿是用纸板固定的,至少有十几根弦不好使,而且丑陋得像一块投有洗净的油毡。所幸的是,主要的琴键还都工作正常,而且音质听起来也不赖——至少对于像她未经专业训练的耳朵来说是这样的。她当场就掏钱买下了。

训练伊始,孩子们热情高涨,但还不到一年,练习次数就与日俱减,后来几乎就中止了。

“我讨厌理论!”她听见孩子们在抱怨。

“我弹不好,真让人丧气!”

“我干吗非得要上钢琴课呢?”

她告诉孩子们她们至少得学够1年,不应该轻言放弃。

她们的反应呢?——“如果你这么酷爱弹钢琴,那么你应该自己也去上钢琴课!”

她被孩子们说住了。但她考虑了一下,“为什么不呢? 让我去我就去,我倒是要尝试一下学钢琴到底是什么滋味?”她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
当她打电话报名上课时,一丝久违的激动心情涌上心头。她甚至想像出自己的手指流畅地在琴键上滑动,敲出一些舒缓的音符。

可是一开始练习时,她的双手就变成了笨拙的爪子,不听使唤了。而琴键呢——所有的琴键看起来都一个模样。女儿们看见母亲狼狈不堪的样子都非常开心。她猜孩子们很乐意听她的琴声和她可怜的抱怨和辩解:“这个礼拜我练得不够。”“我承认,我还没热好身。”“我的腕部受伤了。”“可恶的狗咬坏了我的乐谱。”

几周过后,她才发现在孩子心里播种“理解的种子”是一件艰巨的工作;她不知道学会一项新事物究竟得需要多长时间;她忘记了当失败的遭遇远远多于成功的体验时,坚持做一件事会是多么的难;她理解了那种当聚光灯打在身上而自己无能无助、一览无余时的局促。

不过,她和女儿们一起受训似乎能激励她们坚持得更长久,一些。

演奏会开始了。大女儿斯蒂芬妮在钢琴前坐下,她的心开始怦怦直跳。大女儿对自己要求一直很苛求,经不起失败的挫折。她屏气凝神,看着大女儿的手指在琴键上舞蹈,动人的乐曲勾勒出动人的画面:开满了紫罗兰的田野、欢笑与阳光。一曲终了,大女儿两眼闪着喜悦的光,返回自己的座位。接下来该是二女儿安德莉娅出场了。令母亲惊奇的是,最近二女儿特别热衷于一些曲目,练琴成了一种享受。今天,她徜徉在音乐之中,手指自信地敲击着琴键。最后她以十个装饰音煞尾,露齿一笑,向听众鞠躬致谢。

轮到母亲自己了。她走到钢琴跟前,双腿像灌了铅一样,手哆哆嗦嗦地打开乐谱。她的掌心全是冷汗。她在想:“我究竟为了什么要选修钢琴课呢?我又是要为谁而演奏呢? ”

她把注意力集中到乐谱上。《G小调小步舞曲》她练习过许多遍,直到有一次在睡梦中也吟诵它。她演奏了第一行、第二行之后,恶梦开始了。她一下子忘记了曲调,弹出来的音符杂乱无章,她懵了。

“趁你还没有完全丢尽人,放弃吧!”一个声音在心底奚落她。

她感到委屈的泪水一下子盈满眼眶,莫名的羞辱感差一点儿让她仓惶逃遁。她仿佛看到自己卷起乐谱,嘟嘟嚷嚷地致了个歉,颓然坐回自己的座位。然后,她仿佛看见自己又变成了以前那个胆怯的小女孩。不过,这次她没感到耻辱,而是感到了一丝安慰。她曾苛求于孩子们的那份勇气使她耸起肩,把手重新放回琴键上,命令它们动起来。

她想在此时为孩子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。

她深吸了一口气,开始重新演奏小步舞曲,虽然难的地方她弹得磕磕绊绊,但还是勉勉强强把曲子弹完了。第二个演奏曲目《G调小奏鸣曲》的悲伤程度显得稍稍有些欠缺。她终于演奏完了,站起身来,双腿发软,感到如释重负。她拿起乐谱,怯怯地鞠了个躬,当她向自己的座位走过去时,听到了有声音响起——是掌声。她的朋友、孩子在鼓舞她、激励她。

有了这样练琴和表演弹琴的经历之后,这位母亲终于懂得了一个道理: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学什么,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。

我们可以想见,如果她没有在孩子激将之下自己亲自练琴的经历,她能理解孩子吗?可见,有了切实的体验,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有针对性。

据报道,刘萍是上海市静安区某中心小学的老师。她发现8岁的学生皮皮(化名)不知道如何与同龄的小朋友相处,也没有小朋友愿意与他玩耍。与此同时,他越来越迷恋上网,并且拒绝与老师、父母进行交流。

于是,刘萍从学生那里要来皮皮的QQ号码。她知道皮皮喜欢动画片《名侦探柯南》,刘萍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“柯南”,身份是一名在校大学生。为了能与皮皮有共同话题,刘萍开始“恶补”《名侦探柯南》。两人在网上从剧情讲到道具功能,讲到动画片的特技,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。

“柯南”与皮皮交了朋友,两人有了密切的对话。皮皮开始把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告诉“柯南”。一次,皮皮拿了别人的一支笔,同学说他偷东西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“柯南”给皮皮支了招儿。第二天,皮皮对那位同学笑着说:“对不起,不要生气。”如果是平时,他会仰着头,不理那个同学径自走过去。刘萍在班里表扬他:“皮皮懂得宽容了。”此后,有顺道儿的小朋友也愿意与皮皮一起回家了。

后来,皮皮向10来个小朋友送出了“心心卡”。卡上写着“请你原谅我”之类的字样。从那以后,皮皮与小朋友的关系明显改善了。下课有小朋友愿意与他一起玩耍;班里出黑板报,他用上自己的电脑特长;小队里搞活动,他出点子。不久的一次班级评选中,他被同学们选为“金点子队长”。

皮皮的改变就说明这一个问题,只要我们下点功夫,设身处地体验一下孩子的真实想法,为孩子想想,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对于象皮皮这样的孩子,要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,动辄训斥或者是硬堵不让他们上网效果是很不理想的,而通过和他谈心交流的方式,就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