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家专门为考生提供招生考生信息服务的门户网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 > 备考攻略 >

【高考升学】高校“出走” 北京将不再是教育中心了?

发布时间:2021-04-30 22:28 文章作者:高考升学网 点击量:

 近期,北京大学、北京电影学院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密集释放新校区建设进展情况,加快从市区到郊区外迁,开始新一轮疏解行动。

  其实,北京部分高校外迁信号早在2015年就已发出,北京城市学院、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“打头阵”向郊区搬迁转移。

  高校外迁的背后映射了怎样的现实意义?随着高校的加速外迁,北京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多的未知因素,未来,北京还是你上大学的首选吗?

  北京城市定位中已没有了教育

 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重点阐述了北京“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”四大中心的未来战略定位,教育中心已被悄然拿下。

  北京“十三五”时期就明确指出要疏解部分高等教育功能,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,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,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;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;不再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、网络教育、自考助学的面授教育规模。

  在诸多条件限制下,北京高校外迁则意味着高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搬入新校区,校园环境、建筑设备都进行了升级改造,将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。

  “京校外迁”事实上在建国后就已经有过两次,只不过与此次的意义完全不同。1969年,受国内外形势影响,根据林彪“第一号通令”,中央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北京地质学院、北京农业大学等十三所重点高校迁出北京,外迁至河北、陕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地,称之“京校外迁”。

  1999年,我国开始实行“高校扩招”,高校招生人数增加51.32万人,招生总数达159.68万人,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.4%。

  到2003年,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。相伴而来,北京高校教育设施开始短缺,建造大学城之风开始兴起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两年时间,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就达50多个,涉及21个省市。

  而此次“京校外迁”的意义在于减少教育对外来人口的吸引,推动在京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有序迁出,疏解部分教育功能,发挥教育在首都人口调控中的积极作用。

  至于外迁到哪里、如何外迁,北京也给出了方案:支持在京高校通过整体搬迁、办分校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、天津转移疏解。

  为了外迁的顺利进行,北京扎实推进了房山良乡、昌平沙河两个高教园区的建设,全力配合支持入驻高校本科生基本教学功能和部分实验室迁入。外迁后,老校区将向研究生培养基地、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。

  北京的大城市病亟待解决

 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.5万人,其中,常住外来人口822.6万人,年均增长五六十万人,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城市。庞大的人口压力与资源、环境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资源矛盾日益突出,解决“大城市病”迫在眉睫。

  另据数据显示,2018年北京市六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,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38.88%,相比2010年增长6.04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越来越多来京学习或就业的大学生留在北京成为新北京人。

  人口质量红利的提高,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,但是人口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是绕不开的发展难题。

  2013年北京市就提出“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”的政策,遏制城市过度扩张,逐步摸索医治“大城市病”的良方。2015年提出要疏解北京“非首都功能”,“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,不应承担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过多的功能。”

Top